《温州漫记:一个河南人的意外收获》
高铁刚停稳,我就被温州的晨雾扑了个满怀。这湿漉漉的空气和郑州干燥的风完全不同,连车站地砖都泛着水光。出租车师傅的塑料普通话带着海鲜市场的鲜活劲儿:"拐弯多,但绝不绕路。"
五马街的早市正在上演美食交响乐。卖鱼丸的大姐用长勺敲着锅边,蒸笼掀开时糯米饭团的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。隔壁桌的本地老太太看我举着手机犯难,直接夺过我的碗往里加了勺辣酱:"这样拍出来才够味。"后来才知道,那家开了三十年的早餐铺子从来不上美食榜单,但熟客都知道他们家的鱼丸是用凌晨四点的鮸鱼现打的。
在江心屿的渡轮上,我遇见了退休的语文老师老陈。他正用手机拍水鸟,镜头却总被自家孙子的小脑袋挡住。"温州人以前总被说只顾赚钱。"老陈把孙子抱上栏杆看白鹭,"现在年轻人晓得要慢慢活。"他带我去看岛上的老榕树,树根盘错处藏着抗战时期的防空洞,树冠上却挂着几个崭新的鸟屋。
民宿老板娘林姐是典型的温州生意人。听说我要买瓯柑送人,她直接拎出个竹篮:"别去景区挨宰,明早我带你去批发市场。"结果第二天她丈夫开着宝马载我们去市场,后座还堆着三箱要发给客户的阀门零件。路上等红灯时,林姐突然摇下车窗,用温州话和路边卖灯盏糕的大爷对骂起来。我正发愣,她转头递给我个金黄的米糕:"这老头总给我留最好的,就是嘴欠。"
夜市的灯光把瓯江染成流动的绸缎。烤生蚝的小伙子在烟火气里哼着走调的《江南皮革厂》,隔壁卖杏仁腐的老伯却用算盘结账。我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猪脏粉时,三个初中生凑过来问要不要拼单奶茶——第二杯半价。他们书包上还别着"中国鞋都"的徽章,嘴里讨论的却是下周的数学竞赛。
最后一天迷路走进纱帽河,裁缝铺里的老师傅正在烫西装。听说我是河南来的,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相册:"九十年在郑州亚细亚商场租过柜台。"照片里二十出头的他站在"温州皮鞋"的招牌下,背后人潮汹涌。现在他的铺子缩在巷子深处,定制一套西装要等半个月。"慢工出细活嘛。"他抚平布料上的褶皱,那动作和早餐摊老板捏鱼丸的手法莫名相似。
回程的高铁上,我发现背包侧袋塞着林姐塞的薄荷糖,糖纸上印着"温州欢迎您"。突然想起老陈说的:这座城市像瓯江里的潮水,看着温吞,底下都是暗劲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贵丰配资-杭州银行股票股-配资网站开户-专业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